滙丰银行最新发布的《生活质素报告2025》显示,逾千名受访的富裕投资者中,近半(47%)计划在完全退休前安排“微退休”。这与我们近期的香港退休调查[1]的结果不谋而合,反映出一个现实:退休不再是被动“等时间到”,而是一段更灵活、充满多种可能性的长途旅程。在这旅程中,我们需要同时兼顾资产增长、风险管理及创造可持续(1.360 -0.44%)现金流(1.106 -0.09%)。如何按自己的步伐走向理想生活因人而异,但不论身处哪个年龄阶段,釐清三个关键问题,都有助于提升实现理想的信心。
这三个核心问题十分简单:第一,我的储蓄是否足够?第二,我的资产配置是否合宜?第三,我是否运用了最能达成目标的投资方式?需要强调的是,这应该被视为一套在不同人生阶段反覆检视与调整的框架,以帮助适时调整财务规划以承受市场波动与生活变化,并能持续朝退休目标前进。
*人生不同阶段的重点*
在事业起步期(22-39岁),建议尽早建立持续储蓄与定期投资的习惯,建立对退休目标的专注。我们可以把重大人生事件化作“加码时机”,如结婚或组建新家庭,都是协调共同财务目标和提升储蓄率的机遇。资产配置上可以“增长为先”:在时间跨度长的优势下,退休投资可以侧重于股票,以捕捉长期增长潜力,同时善用退休供款计划中的自动增加供款等功能,令储蓄率随时间稳步上调。
在事业中后期(40-59岁),往往标识着收入步入高峰,这是可按以下的参考标准来衡量自己的退休储储蓄进度是否良好:45岁时总储蓄应储约等同年薪3倍、50岁则升至约5倍(其中包括资产增值)。但这些不是硬性标准,若落后,可考虑提高储蓄率、延长工作年期、优化资产配置的方法来缩窄差距。在资产配置上,股票仍是增长引擎,但应逐步提高债券比重,以降低临近退休时遇上市场大幅调整的风险;同时保留3-6个月生活费作应急金,避免在不利市况被迫变现长线资产。
当预备退休或已经退休(60岁或以上)时,重心宜转向“可持续提款”。可以清点总资产、整合所有收入来源(如年金/强积金等),并制订提取规划。若仍忧虑退休储备是否充足,延后退休数年往往成效显着。此时,资产配置宜更稳健但不放弃增长潜力:股票约30%-50%、债券40%-60%、以及适量现金,以应对短期开支与波动;到70岁后可再继续降低股票比例,但仍需保留一定增长资产,以对抗通胀与长寿风险。
*退休资产配置需要透明清晰的指引*
这样看来,人生不同阶段,似乎都有多种因素需要平衡,确实会令人倍感压力。在美国等成熟市场行之有效的“退休配置路径”或值得港人参考。它提供了一个透明、具纪律性且有弹性的框架:随着人生阶段的推进,可按预设规则自动调整战略资产配置。
归根结底,建立对退休规划信心并不在于等待完美时机,亦非依赖複杂的投资策略,而是源于清晰目标的建立、储蓄习惯的培养与投资方桉的适时调整。随着港人日趋追求更灵活的退休方式,“退休配置路径”就像一条航线,指引实现多元的退休愿景:前进方向清楚、调整机制明确,遇到乱流也不会偏航。我们相信,这将有助于香港投资者更有信心、稳步抵达心中的理想退休生活。《普徕仕多元资产部门投资方桉策略师 沉文婷》
注1: 普徕仕于2025年5月进行首个香港退休调查,成功收集600名30岁或以上香港居民的回应,以了解他们的退休目标、习惯及财务准备情况。
*《经济通》所刊的署名及/或不署名文章,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,并不代表《经济通》立场,《经济通》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。